原標題:時刻牢記“感受到”公平正義的主體是人民群眾
時刻牢記感受到公平正義的主體是人民群眾,為新時代人民司法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必須時刻牢記、入腦入心,必須扎實實踐、落地生根,一刻也不能偏離,一刻也不能停歇。
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為進一步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實處,在最高人民法院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動員部署會上,張軍院長明確要求:“要始終堅定人民立場,時刻牢記‘感受到’公平正義的主體是人民群眾?!?/p>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證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證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于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從新中國成立時起,法院面前就有“人民”二字,這是人民法院最鮮明的標識、最充足的底氣、最堅實的根基。在3月16日的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擴大會上,張軍院長強調:感受公平正義的主體是人民群眾,不是我們自己。時刻牢記感受到公平正義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意味著人民法院工作理念的深度聚焦和升華,體現出強烈的政治意識、鮮明的群眾立場和突出的問題導向,這將不斷督促、提醒和鞭策全體法院干警,更加自覺把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綱”和“魂”融入審判工作全過程、各方面;更加自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者也,可離非道也?!睍r刻牢記感受到公平正義的主體是人民群眾,為新時代人民司法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必須時刻牢記、入腦入心,必須扎實實踐、落地生根,一刻也不能偏離,一刻也不能停歇。
時刻牢記感受到公平正義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必須要始終樹立“人民是閱卷人”的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人民法院要永葆“趕考”的清醒與堅定,自覺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作為根本評判標準。要清醒認識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主動走出自我、深入群眾,客觀看待、冷靜分析自我評價與人民群眾評價之間的差距,充分認識到人民法院工作成效的評判權、閱卷權在人民群眾,能得多少分、取得什么成績要看人民群眾;要堅決防止“把說了當做了,把做了當成了,把成了當好了,把好了當人民群眾感受到了”的現象,用心用力用情打通聯系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時刻牢記感受到公平正義的主體是人民群眾,要扎實改進司法作風。堅持問題導向,把人民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從人民群眾不滿意的問題改起,深入基層一線,傾聽群眾呼聲,著力解決立案、訴訟、執行、信訪等環節的難點堵點。樹立群眾感情,以“如我在訴”的意識,通過熱情周到的服務,通過公正高效的審判,把公平正義及時送到人民群眾身邊,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司法的溫度,不再為打官司操心、煩心、揪心。要善于同群眾講話。語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識、是素養。要自覺將心比心,以真心換真心,緊密聯系群眾,夯實為民根基,增強群眾工作本領,做到同群眾說上話、有溝通、好商量,使公平正義以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
時刻牢記感受到公平正義的主體是人民群眾,要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多層次需求。當前,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普及和深化,社會關系發生結構性調整,人民群眾法治意識和權利觀念進一步加強,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進一步增長,日益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的發展態勢。人民群眾不但關心自身民生權益的保障問題,還越來越關心社會公平問題;不但關心個案的公正判決,還更加期待權利有保障、權力受制約、公平可預期、正義看得見的治理秩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法律的力量不僅體現在條文中,更要在人民群眾心中生根發芽。為此,要積極構建從實體到程序、從過程到結果的全方位的公平正義體系,使人民群眾透過規范、文明的程序公正,感受高效便捷的實體公正。要在審判工作中統籌考慮法理情,科學把握“以法為據、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法律框架內追求最佳審判效果,讓司法裁判真正符合人民群眾普遍的、樸素的感受,使抽象、原則的“文本法”與生動、具體的人民群眾感受的“內心法”相契合,讓公平正義可預期、看得見、有溫度。要適應人民群眾的新要求新期待,不斷提升司法能力水平,以優質高效的司法服務,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過程中,最大限度實現對法治、公平、效率、正義等價值的追求,實現對良法善治、政通人和的向往,進而培育塑造起對法治的尊崇和信仰。一方面,通過耐心細致的釋法答疑,讓人民群眾以聽得懂的方式感知裁判的理由和依據;另一方面,通過友善細致的溝通交流,消除人民群眾內心的疑慮和不滿,進一步拉近司法與群眾的距離,提高司法工作的親和力和公信力。
(周晨曦,作者系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博士后、湘南學院教育科學與法學學院專任教師)
關于我們 |版權聲明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84151598 | 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leadershipwithintegr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